Google Adsense

2013年3月18日星期一

[转载]历史篇(大马) ~追溯馬來亞華裔先贤奋斗史 (第1章)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312416548869510&set=a.240360922741740.48505.240245389419960&type=1&theater







《追溯馬來亞華裔先贤奋斗史》第一章:

还原历史真相:谁最有资格宣称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文:张丹枫
图:邓珺心


在进入正题之前,请容许我很简单的问一问各位朋友,尤其是年轻一辈的朋友,这些有趣的问题:

你或许知道吉隆坡有不少以华人名字命名的街道,像陆佑路(Jalan Loke You),陈秀莲路(Jalan Chan Shau Lin),叶观胜路(Jalan Yap Kuan Seng),叶亚来路(Jalan Yap Ah Loy)等等,当然全马还有许多大小城镇的街道,都有华裔先贤的名字。你们知道这些先贤的背景吗?你们听说过他们的事迹吗?知道他们为了这片土地的开拓和发展,贡献了什么力量?相信大家的答案都是模糊的。

你又知不知道,现在许多马来文的词汇,其实都是从汉语,福建话和广东话演变过来的?比如我们都知道《Pisau》就是小刀。而《Pisau》这个马来文,就是从华人的《匕首》演变而成。

还有《Behchia》就是《马车》;《Lang Chia》=人力车;《Tauke》=头家;《Dim Sum》=点心;《Kuli》=苦力。。。。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从文字上的影响和融合,就是最好的证据,证明事实上中华文化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经成为构成马来文字的重要元素之一了。

在这里,且让我附带的谈一谈《汉丽宝》这位所谓的《嫁给马六甲苏丹满速沙的中国公主》。这段马来人最引以为荣的《历史事迹》事实上也是充满疑云的。

《充满疑窦的汉丽宝历史故事》

漢麗寶公主到底是誰呢?很多人會說:哦,不就是中國皇帝送來馬六甲和滿速沙蘇丹成親的公主囉。也許還能加一句:隨漢麗寶嫁來的,還有500名宮女哦。

如果說漢麗寶公主是中國來的皇帝女,為何中國人自己卻無法交待這名公主的身世呢?為何中國大量的明史文獻中,竟找不到這名皇帝女和她下嫁馬六甲蘇丹的蛛絲馬跡?

其實原因很簡單,漢麗寶是從馬來人自己寫的文獻《馬來紀年》中走出來的。原來公主不是《源自》中國宮庭,而是《典出》書寫馬六甲王朝的一本古籍。这几乎可以当成笑话来看待了!

著名的東南亞歷史專家許雲樵形容《馬來紀年》是雜湊傳說和神話而成,其歷史價值遠不及中國的演義小說。但因為它集合了馬來文學的精華,因此其價值不在于歷史,而在于它是馬來民族唯一的文獻。

从这里,又可以看出马来民族从一开始就不注重本身的历史传承。他们甚至连自己民族的源头都搞不清楚。

《马来纪元》有一章形容馬六甲與中國的親善邦交,全篇約15段文字。漢麗寶的倩影,便出現在這一章的中間部份,共有3段文字。

第一段文字說,中國的王(沒有提名字)很欽佩馬六甲王的偉大,很想與他結交,便要求前往中國朝見的馬六甲使者,將公主漢麗寶帶回去與蘇丹成親。中國的王準備了100艘船,和500名極美麗的官家小姐為公主的侍女。

第二段說蘇丹滿速沙用一千樣儀仗來迎接中國公主,並在見到中國公主時,用阿拉伯語讚美公主的美麗。

第三段說漢麗寶公主和全體官家小姐都皈依了回教,蘇丹便指定一座沒有城堡的山給她們居住,這山被稱為中國山(後來的葡萄牙與荷蘭地圖都標示現在三寶山的位 置為中國山),中國人就在那中國山下造了一口井。這些人的子孫就叫做Beduanda China,意思是中國隨員(那時候還不叫峇峇娘惹)。公主為蘇丹生了一名兒子Paduca Maimut,孫子是Paduca Sri China,曾孫是Paduca Ahmed,玄孫是Paduca Isup。。。。

《中国皇帝喝马六甲苏丹的洗脚水?》

最令人驚訝的部份在《马来纪元》本章最後部份,說中國的王如何喝下蘇丹洗腳水的故事:

馬六甲蘇丹與漢麗寶公主結婚之後,寫了一封信感謝中國的王,並以《僕》自稱,《拜上吾父中國之王》。中國的王收到信後两天,便全身發癢,遍醫不癒。

有一位老醫師說,此病是因馬六甲王以附庸身份相稱,而中國的王卻承受不起這樣的謙稱所致。此怪病必需喝蘇丹的洗腳水才會治好。果然,喝了蘇丹的洗腳水,中國王的怪病便好了,並從此與蘇丹平等相稱。

写这段《神话故事》的马来学者毫无疑问是自大狂。因为根据历史记载,因为马六甲王朝长期受到来自暹罗(今之泰国)的威胁,因此通过郑和向中国明朝皇帝明成祖朱隶求助,中国于是同意将马六甲列为附庸邦,给与军队保护,并警告暹罗不得轻举妄动。而马六甲王朝对中国的回报则是每年必须朝供天朝。

許雲樵在他的《馬來紀年》譯本中形容,馬來人對時間的觀念非常淡薄,甚至有些鄉下人在孩子出生時種一株椰樹,將來就以這株椰樹的高低來表示孩子的年紀大小,因此很難期望他們會有嚴格的歷史觀。

也有人奇怪,中國明朝皇帝並不姓漢,為何公主卻姓漢。其實,如果把《漢》字當作《中國/漢人》的冠詞,便很容易理解,因為馬來王朝武功高強的五位著名勇 士,與漢麗寶同一時期,他們也“無獨有偶”的都姓漢,叫漢都亞Hang Tuah、漢日拔Hang Jebat、漢卡斯杜里Hang Kasturi、漢利球Hang Lekiu和漢利格Hang Lekir。是不是很像馬來語文常常在人與動、植物名詞前置冠詞,如Sang和Si?

因此,有历史学家相信,所謂的漢麗寶公主,其實只是中國商賈或船長的女兒,卻被美化為《中國公主》,具有同時抬高雙方身份地位的作用。而中國公主下嫁蘇丹,即是馬中皇室典型的聯姻故事,因此成為今天馬中政治聯姻的重要戲碼。

http://cforum.cari.com.my/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56212
是否藝術也应该敢于褪下華衣美服,走出冷氣廳,不需要聚光燈來制造光環?也許,我們都應該認真考慮,废除《漢麗寶嫁蘇丹》這出戲碼,回到真實的現場,以更接近真實的面貌出現?

只有觀眾的目光如炬,公主與蘇丹都拋開服過偉哥的政治和民族感,讓《船長嫁女》還原為歷史的面貌,这样做才是尊重历史。

http://cforum.cari.com.my/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2799

言归正传。现在,就让我为大家细说从头,马来西亚华侨苦拼数百年的血泪史。给大家一个比较清楚的历史轮廓;还原大马华裔先贤辛苦奋斗的真相。

这些历史真相是真实的,而且,肯定是大家在国民中学历史课本上看不到,读不到,也找不到的。因为,国阵政府多年来都在努力抹杀华裔先贤开拓这片土地的功劳! 

《华人最早期的峇峇社会》 

马来西亚华人先贤的奋斗历程和政治思潮的演变,是必须从历史事件去追溯的。由于华人帮派林立,思想繁杂,要全面的剖释思潮的发展是极其困难的。鉴于资料有限,因此我只能尽量从历史片断去概述,挂一漏万及主观上的错误,在所难免;尚请大家见谅。 

华人移居东南亚,包括马来亚,是很早的事。例如历史学家姚丹在他的著作《马来亚华侨史纲要》一书中指出,在唐代末叶以迄五代,华人流寓苏门答腊岛者已多,散居马来半岛者,亦为数不少。他们习惯称呼自己为《唐人》,就是一种口传的证据。 

不过,《马来亚华侨史》的作者维特巴素博士则认为,十四世纪马六甲王朝成立后,华人的移居比较规模化,而在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后,华人才存有永久居留的意念。但是,截至十七世纪,华人在马六甲的人口不过三、四百名。 (注:荷兰人于1641年打败葡萄牙,占领马六甲。) 

延至十八世纪中叶,居住在马来亚的华人总数只是数千人。他们多是商人和矿工。在这初期的迁居移殖阶段,他们亦有与马来妇女、暹罗、马达(BATAK)和巴里(BALI)妇女通婚。在有文字记载的马来半岛历史上,首次诞生第二代的华巫混血子弟。 

这些早期留居在马六甲的混血华人,终于组成一个《峇峇》(BABA)社会,较后这类的社会也在槟城和新加坡顺序建立起来。在马来文里,他们的名称是《Peranakan》。并且自组《海峡华人公会》。 

所谓《海峡华人公会》,就是由一批已转化为峇峇的华人所组成。根据约翰甘默(JOHOR CLAMMER)所著《海峡华人公会》─书中,对峇峇社会有下列的分析。 

他认为,峇峇是一个与中国没有联系的社会,而且生活习惯已经《土生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存中国的旧传统,但语言方面的《福建马来化》和装饰上的改变,使到他们成为特殊的社群。

其实,华人比较有规模的移民,是英国于1786年占领槟榔屿(槟城)后。到了1824年,英国将槟城、马六甲及新加坡合并为海峡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华人移民在这三个地区的人数激增。 

1874年,英国与霹雳苏丹签署邦咯条约,揭开英殖民势力介入半岛的序幕。 1884年,马来联邦成立,1909年马来属邦成立。到廿世纪初,整个马来半岛落入英国手中,华人的移民也就更进一步增加。根据统计,1911年,马来半岛及海峡殖民地人口中,华人共有87万4200人。 

由于华人大量移入,海峡侨生(或称土生华人,即峇峇)所扮演的角色也受到冲击。一般而言,峇峇的思想是西方化的,接受英国为宗主国,因而成为英国人乐于聘用的政府部门文员。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叶,峇峇的政治意识与行为,大都是效忠于大英帝国与海峡殖民地政府,而不是中国。

请看下回:《血泪交织的年代;华裔私会党的崛起》



  • 提点 = 漢都亞在1999年起于馬來西亞歷史教科書中消失的原因是什麽?


资料来源:http://cforum.cari.com.my/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66324&extra=page%3D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